均勝電子500億訂單筑牢安全墊,能否復制“比亞迪式”跨界逆襲?

500億訂單背后,70億商譽壓頂,這家汽車電子巨頭如何走好機器人這條新路?
“我們現在已經是全球人形機器人里出貨量最大的企業,甚至比馬斯克出貨量更大。”
2025年10月18日,智元機器人副總裁王闖在可持續全球領導者大會上說出這句話時,臺下響起一陣驚呼。
誰曾想到,這家成立不久的機器人公司,能在短時間內實現千臺級別的人形機器人出貨?
而站在智元機器人背后的重要合作伙伴,正是今年初喊出“再創業,創新前行”口號的均勝電子。

豪賭機器人,要么成仁,要么成功。
2025年4月,當其他汽車零部件企業還在用產品升級慢慢切入機器人賽道時,均勝電子做出了一個大膽決定,與智元機器人合作,成立專門子公司“均勝具身智能”,注冊資本高達3.6億元。
這一出手,就展現了均勝電子All in機器人的決心。
為什么敢這么玩?均勝電子有自己的底氣。

均勝電子不是單打獨斗,它背后站著整個均勝集團。這個集團擁有三家上市公司:均勝電子、均普智能和香山股份,總市值超過660億元。打群架,總比一個人戰斗強。
2025年上半年,均勝電子汽車電子業務實現營收84.65億元,占總收入的27.89%。這個數字背后,是公司從傳統汽車安全業務向電子化、智能化轉型的成果。

更重要的是,公司在智能汽車領域今年已拿下512億元訂單!這是什么概念?比很多同類企業全年營收還要多。這些訂單為公司提供了穩定的現金流,2025年上半年經營現金流達19.06億元,凈現比接近200%。
說白了,就是賺到的錢大部分都是真金白銀,不是賬面上的數字。

雖然機器人業務剛起步,但均勝電子已經為銀河通用等企業批量交付機器人頸部、肩部、膝蓋及手指等部件。更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與均普智能的關聯交易額已達4000萬元,還帶來了2000萬元的公允價值收益。
這意味著,機器人業務不再是“只進不出”的燒錢項目,而是開始產生實際收入和利潤。
雙輪驅動格局形成。
均勝電子是全球第二大汽車被動安全供應商,2024年市場份額達22.9%,僅次于奧托立夫。這塊業務雖然傳統,但為公司提供了穩定的收入和現金流。
智能座艙域控制器業務在國內市場份額已達6.5%,排名第二。這塊業務技術含量高,增長速度快,是公司轉型的關鍵。
基于公司在汽車安全領域積累的技術,比如座椅骨架技術可以延伸做機器人一體化結構件,控制器技術可以用于機器人“大腦”開發。
協同效應1+1>2的商業模式。
均勝電子最聰明的地方在于,它懂得利用集團資源打配合戰。
均勝電子主要負責機器人“大小腦”等核心技術研發,而均普智能則通過普智未來平臺,負責機器人本體制造和銷售。
這種分工讓均勝電子可以專注于技術研發,而不必過分擔心生產和銷售問題。2025年上半年,均勝電子向均普智能采購商品金額達4000萬元,展現了良好的內部協同。
公司很聰明地利用了汽車與機器人之間的技術共通性。感知層的雷達、攝像頭,決策層的控制器、芯片,這些技術在兩個領域是相通的。
這就好比一個廚師,本來擅長做中餐,現在要學西餐,雖然菜系不同,但刀工、火候掌握這些基本功是相通的。
70億商譽背后的資金壓力。
均勝電子從2009年開始,就走上了并購擴張的道路。收購上海華德、普瑞、KSS、群英等企業,雖然快速獲得了技術,但也積累了72.93億元的商譽。

商譽是什么?
簡單說,就是收購時支付的價格超過被收購企業公允價值的部分。這東西平時不礙事,但一旦被收購企業業績不達標,就要計提減值,直接沖擊利潤。
2021年,均勝電子就因為KSS業績不達標,計提了20億元商譽減值,導致當年虧損37.53億元。這種疼痛,經歷過一次就夠嗆。
并購需要錢,錢從哪來?
大部分來自融資。這就產生了利息費用。2025年上半年,均勝管理費和利息費合計達20.86億元,是凈利潤的兩倍!

這意味著公司辛辛苦苦賺的錢,很大一部分要用來支付各種費用,實際落到口袋的并不多。
面對市場的質疑,均勝電子管理層展現了堅定的信心。“汽車產業和機器人產業在技術底層是相通的,我們在汽車電子領域積累的技術和經驗,完全可以復用到機器人領域。”
短期來看,機器人業務確實需要大量投入,
但長期來看,這是公司未來十年最重要的增長點。我們愿意為此投入,也承受得起相應的風險。
這種立足長遠的眼光,正是均勝電子敢于在行業初期就大力投入的底氣所在。
言西認為機遇很大,風險也不小。我看好均勝電子,人形機器人是未來十年最具潛力的賽道之一,均勝電子提前布局,搶占了先機。
公司在汽車電子領域的技術積累,確實能為機器人業務提供支撐。比如:新發布的機器人嗅覺傳感器,能識別8種氣體且準確率達99%,這技術不是一朝一夕能搞出來的。
已經拿到智元機器人的訂單并開始交付,說明業務模式得到了市場驗證。
需要注意的是72.93億元商譽就像懸在頭上的劍,不知道什么時候會掉下來。高昂的利息費用也在持續侵蝕利潤。雖然智元機器人宣稱出貨千臺,但人形機器人到底能做什么、市場接受度如何,都還是未知數。
多家并購企業之間的文化融合、技術整合、管理協同,都是艱巨的任務。
投資的話,如果你是穩健型投資者,可以再觀察一段時間,等機器人業務貢獻更穩定的收入和利潤后再考慮。
如果你是成長型投資者,能承受較高風險,那么現在的均勝電子可能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公司傳統業務穩健,新業務想象空間大,港交所IPO如果成功還能緩解資金壓力。
但無論如何,投資均勝電子都要密切關注幾個指標:商譽減值風險、機器人業務進展、現金流狀況。
走在正確的路上,但考驗才剛剛開始。
均勝電子的轉型之路,很像當年比亞迪從電池跨界到汽車,質疑聲很多,但事實證明走通了。

現在均勝電子從汽車跨界到機器人,邏輯是通的:技術底層相通、客戶資源可以復用、制造經驗可以遷移。
但也要看到,機器人行業的成熟度遠不如汽車行業,這意味著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加上均勝電子本身背負著沉重的歷史包袱,這場轉型注定不會輕松。

均勝電子創始人曾說:“你可以嘲笑我的現在,但未來我會讓你仰望。”這句話很有氣魄,但現在更需要的是用業績證明自己。
隨著港交所IPO進程推進,均勝電子或許能獲得寶貴的喘息機會。但長遠來看,只有在機器人和智能汽車兩個戰場都取得勝利,才能真正證明這次轉型的價值。
這條路不好走,但值得期待。
注:(聲明:文章內容和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End - 希望和你一起共鳴!
原文標題 : 均勝電子500億訂單筑牢安全墊,能否復制“比亞迪式”跨界逆襲?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Works With 開發者大會深圳站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限時福利】TE 2025國際物聯網展·深圳站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7月30日- 8月1日 2025全數會工業芯片與傳感儀表展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研討會】普源精電--激光原理應用與測試解決方案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推薦專題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