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的未來:Uber滴滴新高,特斯拉大跌
一場被稱為改變世界的werobot發布會最終在特斯拉暴跌接近9%后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而再仔細一看,UBER的股價卻已新高,另外,滴滴在otc市場的股票,也在歷史高位徘徊。
特斯拉的發布會,給了其他的從業者作了嫁衣。背后則是對自動駕駛、特斯拉的發展和前景,大家的態度又發生了新的變化。
特斯拉的未來走向何方,而UBER滴滴等出租車行業巨頭們目前處于怎么樣的一個狀態中,這兩個問題都值得當下深入思考。
一、戰略重心的疑惑
本次發布會,特斯拉推出了多款新產品,有實車,至少不是用一個Ai生成視頻演示過去,算得是特斯拉比較有誠意的新品更新了。但從細節上看,又能發現很多漏洞。
如最新的cybercab,是未來組建robotaxi網絡的主力車型,從外觀上看,是cybertruck和modelY的結合體。是本次發布會的重點。

設計方面很激進,沒有方向盤、后視鏡和踏板,可謂是對FSD的絕對信心,100%不需要接管干預。但馬斯克的表述是,有望實現控制成本3萬美元以下。
Cybercab只有兩個座位,作為Taxi載客量不足,理應是一款低價產品,而且節省成本已經到了節省踏板和方向盤的地步,理論上屏幕,控制臺等也也可略去,這樣一款產品,2萬美元以內的制造成本綽綽有余。而若讓中國善于控制成本的汽車生產商如BYD生產2座,無方向盤及踏板的車型,應該可以實現為1萬美元以下的成本。因此,3萬的數字一出,所有人對特斯拉這家公司的成本控制力產生懷疑了,這也是市場最不認可的地方。
不過,也有可能馬斯克的意思是,這輛車是售價而不是成本不超過3萬美元,實際的成本可能如我們估算的,1萬美元,每輛車將產生至少2萬美元的車均利潤,如此的話,特斯拉的未來一片廣闊。
但這又提出了新的疑問,如果特斯拉有能力將1萬美元成本的車賣到3萬,為什么現在在主力車型3和Y的車均利潤只有幾千美元呢?今年在北美反而要通過降價和配合補貼來促銷呢?

無論哪種解釋,都露出了馬腳,說明這輪發布會的產品并不是認真的,極有可能推到重來,落地時大變樣的可能性極大。
至于Robovan,看起來更加科幻的產品,在現場卻沒有發現裝車燈,而且其設計明顯忽略了離地間隙問題,在小坡都可能無法通過,而且也沒說是否需要軌道,基本上可以視為PPT概念產品。
FSD的開發和使用數據,暫時也沒有驚喜,自5月被曝光使用新版本的fsd用戶付費訂閱率只有2%后,特斯拉一直未予反擊,財報也不公開這一數據,讓人對FSD的真實水平產生懷疑。
市場最關注的提升業績的廉價新車型,沒有。
且robotcab的落地在兩年后,這意味著對于任何在自動駕駛和無人出租車領域的同行和對手來說,都有了巨大的追趕或者擴大領先的機會。
UBER的估值此前被壓制,很大程度上是怕特斯拉FSD的顛覆創新完全破壞現有的出租車模式,因此,這一壓制因素消除,也便獲得了超預期的大漲。
對于特斯拉,目前明顯已經看到了戰略轉型,那就是從汽車公司轉變為一家提供自動駕駛模型和載具,并未來也能賺運營無人出租車網絡的Ai公司。
但其構想中有一個明顯的問題,特斯拉描述的自動駕駛未來非常美好,極大促進效率,減少浪費,每輛車都能24小時跑起來,無需人力成本控制,維持人類社會交通需求的車數量將優化。
但在商言商,對于UBER這樣的出租車公司,當然是效率越高,車隊越無人化,自動化越好。但作為汽車公司呢?
一個家庭一起出行往往只需一輛車,但因為不同成員不同地點、不同時間的不同出行需求,可能需要兩輛車或者更多。FSD實現L5級別自動駕駛后,在家庭內部,一輛車可以更好利用,比如送完男主人再送女主人上班,這將極大節約資源。
但賣車的,是希望每個家庭擁有一輛車還是兩輛?當然是巴不得每個家庭都擁有10輛車,人人都是汽車收藏家,浪費,贅余,才是企業的利潤來源。特斯拉愿景很美好,但當下的身份是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車公司,而不是出租車平臺。
關于目前的特斯拉保有車主轉化為robotaxi車隊的問題,首先,中高端品牌定位的特斯拉的車主愿不愿意在無人看管情況下,一天內讓幾十個人反復爬上自己的車,車內物品安全如何保障。
保險問題是最實際的,營運出租用途汽車,天天外頭跑,故障率、事故率飆升,因此年保費是正常使用車輛的一倍以上,在共享賺錢之前,先要算算保險多交的錢能不能回本。
而最需要打車的時候往往也是最需要用車的時候,如,早晚高峰,暴雨暴雪。大部分車主到達工作地點,不用車的時候,正是所有人都不需要用車的時候,這個時候共享出去,不見得能接多少訂單。
綜合下來,期待現有特斯拉轉變為一個規模網約車車隊的愿景,不切實際,最關鍵傷害了特斯拉的品牌地位,得不償失。
特斯拉顯然知道,新車型,新車隊才是關鍵,不能指望老車主們,這也是Robotcab提出的關鍵。但明顯能看出,特斯拉把目標看向共享汽車而不是制造汽車市場。但目前是,汽車巨頭們的利潤更豐富,豐田一年能賺300億美元,uber網約車業務一年也就50億美元左右。不搞前面的去搞后面的?
而今年上半年,特斯拉在北美汽車市場被日系混動壓制,豐田搶走了新能源汽車的增量和利潤。這樣的現實加上這樣的轉變,如果是被打怕了,特斯拉問題就很麻煩了。

接下來的特斯拉戰略重心到底去哪,決定了特斯拉的未來,若還是汽車公司,那特斯拉所講的用fsd大幅優化效率,減少所需的汽車數量,而不是希望消費者重復購買浪費,不是好的商業路徑。
賣車和自動化方案給車隊或者UBER等平臺?可行但特斯拉和Uber并不對付,Uber似乎并不認可特斯拉的設計和成本控制能力,也不認可其路線。
最后,自產自營自動駕駛車隊,利潤最大化的路徑,但資金壓力巨大,所有風險前置自己扛,靠每日的汽車出租極其緩慢地回收資金,傳統汽車公司只要賣出汽車,資金流壓力就轉移給車主負擔,這可能導致特斯拉成為史上最重資產的公司。
所以,特斯拉目前的狀態,充滿了各種不確定性,也難怪市場反應如此劇烈了。
二、Uber的持續增長
再看到這次新高的UBER,此外滴滴OTC股價也在歷史高位,可以說是對傳統網約車公司的一次估值提升。
實際的狀態是,這一年來,網約車公司的業績都處于加速增長軌道中,看到Uber的業績,收入增長16%,而ebitda增長近70%。

并且對未來3年都保持這樣的樂觀估計,顯然目前是處于規模效應兌現的紅利期。

網約車和外賣都是運力越多,規模越強,越好用,越高效的生意,所以收入提升,利潤率也會大幅提升。Uber目前的增速如此不錯,一方面來自于對傳統出租車的替代,在歐美地區,還是有大量的地區性出租車車隊占據較大的市場,Uber規模效應導致的低成本優勢已經不可逆轉,持續吞噬它們份額。而另一方面,美國近幾年來車價上漲不少,也讓很多人選擇了以網約車作日常通勤用途。
但應該注意的是,Uber另一個業務是外賣,也占了其利潤的25%左右,Uber當前的利潤和市值,給到網約車的部分大概占總額的75%左右。而有意思的是,uber的網約車和外賣已經形成了協同效應,相互促進規模效應,跟美團所屬的狀態相似。


此前,Uber就已經提出過未來的增速預期,財報也一直超預期,但是估值一直被壓制。
但市場對財報不敏感,很大程度上就在于Uber跟特斯拉不對付,Uber研發自動駕駛基本找的特斯拉各個對手,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比如谷歌waymo和BYD。而特斯拉在美股的話語權太大,一旦特斯拉成功,Uber的雙邊模式就要推到重來。
顯然這次財報,舉棋不定的特斯拉讓大家對Uber確定性不再那么擔心。至少26年后,特斯拉有Robotcab之后才進入運營網約車,靠FSD目前版本,現有的賣出去的特斯拉車和車主進入市場是不靠譜的。
當前Uber的看上去PE很高,但實際上也是報表假象(跟美團也是類似的),實際的季度自由現金流已經達到17億美元,實際市值/自由現金流并不高,大約只有25倍,若上面的ebitda年化增速可以達成30%+,Uber還可以說是估值相對很合理的公司了。那么借此機會大漲合情合理。
從中也能看到,即時交通物流行業模式已經跑通,頭部玩家出利潤輕輕松松,中國這邊有美團滴滴,海外有uber、doordash, 目前uber打車業務年化的利潤達到50億美元左右,放在全球范圍內,也是排名前10的汽車公司的業績水平了。按照uber的增速預期,未來基本可以有100億左右利潤的能力。這個模式確實充滿吸引力,也更有未來,不像汽車行業那樣重資產,重研發、利潤薄,并且隨共享交通發達降低人們的擁車需求。
馬斯克的眼光是挺長遠的,不過執行力差了點,提出了robotaxi的概念,最后落地和利潤全部被Uber等吃下,為他人作嫁衣,這個情況也是有可能出現的。
結語
目前看來,特斯拉是打開了Uber的投資空間,而Uber的護城河和商業模式前景,也應該隨著這次新高后慢慢揭開。
自動駕駛當然是革命性的模型,實現完全自動駕駛也是必然的,只是時間問題。但在模型背后,誰吃到紅利,才是關鍵,語言大模型領域就已經說明了,單一模型實現性能一家獨大是不可能的,領先也是暫時的,軟件很難差異化,Gemini、gpt、Llama誰也不讓誰。基本上大部分紅利,都落到硬件公司那里去了。
FSD看起來領先很多,但成功后,其實也很容易被逆向工程模仿。市場一直認為自動駕駛唯一的受益者和代表股票是特斯拉,實際上就跟認為openai/微軟是大模型創新的唯一受益者一樣,過于片面思考了。
原文標題 : 無人駕駛的未來:Uber滴滴新高,特斯拉大跌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Works With 開發者大會深圳站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限時福利】TE 2025國際物聯網展·深圳站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7月30日- 8月1日 2025全數會工業芯片與傳感儀表展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研討會】普源精電--激光原理應用與測試解決方案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推薦專題
- 1 9月第四周新勢力銷量,零跑第一,小米第二,理想第五
- 2 誰能搶到座?十大合資品牌狂追新能源“末班車”!
- 3 9月新能源車企銷量公布:比亞迪39.3萬輛,吉利16.5萬輛、零跑6.7萬輛……
- 4 歐洲車市 | 西班牙2025年9月:銷量回暖,中國品牌殺出重圍
- 5 汽車門把手迎來強制性國標,隱藏式設計因安全風險將“退市”
- 6 悄悄融資百億,滴滴還在做著自動駕駛夢
- 7 無人配送“三國殺”:大廠、先鋒、空降兵,誰更能打?
- 8 豪擲38億歐元!印度塔塔收購依維柯
- 9 9月轎車銷量榜:微/小型新能源領跑,MG4暴增587%,合資車型可圈可點
- 10 均勝電子500億訂單筑牢安全墊,能否復制“比亞迪式”跨界逆襲?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