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格局:華為VS全行業
2、傳感器
車輛行駛的道路環境復雜、多變,導致感知無法依賴單一傳感器完成,高級別自動駕駛汽車中,定位、雷達、視覺等傳感器協作融合,能夠以圖像、點云等形式輸入收集到的環境數據,并通過算法的提取、處理和融合,進一步形成完整的汽車周邊駕駛態勢圖,為駕駛行為決策提供依據。

多種感應器的合作必不可少
在這輪自動駕駛行業創業浪潮中,環境感知領域以視覺、毫米波、激光雷達為主。由于成本和成熟趨于成熟,視覺與毫米波雷達最先量產落地,從L0級預警逐步向高級輔助駕駛迭代。
盡管華為車展的介紹資料中介紹其攝像頭、毫米波/超聲波雷達、激光雷達、T-Box、GPS、執行機構等由合作伙伴提供,但是筆者認為未來華為至少會在視覺、毫米波雷達、環視系統等傳感器算法層面會進行獨立開發,不排除推出自己的傳感器產品的可能性。
我按照傳感器類型與功能對創業公司進行梳理。
(一)ADAS前向視覺攝像頭
前向ADAS視覺攝像頭目前有單目、雙目、三目等多個方案,由于量產成本的因素,現主流量產方案以單目為主,在部分車型上配備雙目攝像頭。

注:上表為不完全統計,在多個方案中篩選國內外代表企業。
隨著ADAS(高級輔助駕駛)功能的量產,國內市場占有格局逐漸清晰。乘用車領域以Mobileye、Bosch等國際供應商為主;國內創業公司產品主要以單目方案應用分布在商用車領域,跟隨著商用車法規推進,在客車領域預警(FCW、LDW)與AEBS功能上均已實現量產。當然這并不是說國內企業在乘用車領域沒有布局,僅是從市場占有率角度進行解讀。

特斯拉的自動駕駛界面,該公司堅持用視覺傳感器來做自動駕駛
相較于單目方案,雙目或多目方案在檢測精度、目標物檢測類型、檢測范圍等技術性能上優于前者。不過由于雙目(多目)方案高昂的成本使得單目成為主流,并且在未來幾年可能還是以單目方案為主。在技術實現上單目配合77GHz前向毫米波雷達,以數據融合方式,使二者優勢互補,滿足技術需求。
(二)毫米波雷達
視覺攝像頭在目標檢測上受環境因素影響較大,在特殊場景下可能會無法識別的到目標物或者識別效果大打折扣。相較于視覺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受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小;在檢測目標物類型上視覺卻優于毫米波雷達。在AEBS、ACC等ADAS功能的技術方案將二者融合,彌補了單一傳感器的感知缺陷。
國內毫米波雷達波段以24GHz與77GHz為主,79GHz目前尚處于研發階段。檢測距離24GHz(短距)毫米波雷達僅有50~70m,而77GHz毫米波雷達(中長距)可達150~250m。
隨著77GHz毫米波雷達的成本降低與ADAS功能對毫米波性能的需求,在量產方案中77GHz毫米波雷達逐漸成為前向雷達的主流。24GHz毫米波雷達趨向于側向檢測應用,如BSD(盲區檢測)、LCA(換道輔助)等,由于預警系統僅是對駕駛員的提醒,不涉及車輛控制,所以對性能要求較低,價格也更容易被廠商接受。不過未來24GHz波雷達也可能會被77GHz或79GHz雷達取代。
從國內乘用車市場占有率來看,77GHz毫米波雷達主要以博世、大陸、電裝、安波福為主;24GHz毫米波雷達以Veoneer(奧托立夫分拆后自動駕駛公司)、大陸、海拉、安波福、法雷奧為主。Tier1在乘用車市場為車企提供系統方案(包含感知、控制、執行等部件),由于在系統集成能力上國內供應商處于劣勢地位,另外產品可靠性、穩定性、一致性、成本控制、質量控制等方面也存在劣勢,國產零部件企業進入乘用車市場相對于商用車領域較難。當然也有個別毫米波雷達企業在和乘用車期在合作開發中。
不同于乘用車,商用車屬于生產資料,終端用戶對舒適性與主動安全需求偏低,ADAS功能的推進依賴于法規的推動。現階段在商用車領域,毫米波雷達的量產裝配主要為了滿足AEBS功能,所以在商用車前裝市場的量產時間節點會受到法規的影響。按照交通相關法規要求,2019年4月客車需要配備AEBS系統,卡車2020年5月起需裝配預警功能,2021年裝配AEBS系統。如前文所說預警系統對視覺和毫米波雷達的性能要求略低,更多的是考慮的成本因素,所以這也給國產毫米波雷達企業量產的機會。

森思泰克77GHz高分辨遠程雷達
在商用車市場上大陸與富士通天也是有力的競爭對手,國內毫米波雷達企業如:蕪湖森思泰克、易來達、木牛科技、智波科技、蘇州毫米波、承泰科技等等公司也會面臨不小的競爭壓力。
隨著ADAS功能的滲透率逐步提高,毫米波作為重要的傳感器,市場前景可期。國產毫米波在未來有所突破,值得期待。
(三)激光雷達
激光雷達作為高級別自動駕駛不可或缺的重要傳感器,其能夠精確獲得三維位置信息,能夠確定物體的位置、大小、速度、姿態、外部形貌甚至材質,為目標識別、目標跟蹤、障礙物檢測能夠提供準確的信息。相比于視覺與毫米波雷達,其在測距及分辨率的能力優秀,能夠獨立建立三維模型,不過激光雷達的透能力相對較弱。

激光雷達對環境的感知能力最強
激光雷達按有無機械旋轉部件,可分為:機械激光雷達和固態激光雷達兩類。機械激光雷達帶有控制激光發射角度的旋轉部件,體積較大、價格昂貴、測量精度相對較高;而固態激光雷達則依靠電子部件來控制激光發射角度,無需機械旋轉部件,尺寸較小。
在激光雷達領域國外企業Velodyne、Quanergy、IBEO走在前沿。美國Quanergy和創業公司Ouste以機械旋轉式激光雷達,其中以16/32/64線相對較為成熟;德國Ibeo公司激光雷達產品以低線束4線和8線為主,另外,Ibeo聯合Valeo 合作推出混合固態激光雷達;德國創業公司Quanergy和以色列創業公司Inoviz以固態激光雷達為主。

Velodyne的激光雷達產品
國內企業速騰聚創、鐳神科技、北醒光子、禾賽科技、大族激光、北科天繪等目前主要專注于激光雷達的研發,在機械旋轉式激光雷達與固態激光雷達均有所涉入。
由于目前激光雷達成本過高,在車載領域更多的應用于高級別的自動駕駛,不過隨著未來固態激光雷達的技術發展與成本降低,使得批量裝車成為可能。
目前激光雷達的硬件供應商主要是初創公司,也有部分供應商從較為成熟的相近激光領域切入。國內外企業在技術方面差距相對較小,甚至在精度和價格上與國外同檔次產品相比擁有優勢。這也給國內企業追超國外企業為可能性。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Works With 開發者大會深圳站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限時福利】TE 2025國際物聯網展·深圳站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7月30日- 8月1日 2025全數會工業芯片與傳感儀表展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研討會】普源精電--激光原理應用與測試解決方案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推薦專題
- 1 9月第四周新勢力銷量,零跑第一,小米第二,理想第五
- 2 誰能搶到座?十大合資品牌狂追新能源“末班車”!
- 3 9月新能源車企銷量公布:比亞迪39.3萬輛,吉利16.5萬輛、零跑6.7萬輛……
- 4 歐洲車市 | 西班牙2025年9月:銷量回暖,中國品牌殺出重圍
- 5 汽車門把手迎來強制性國標,隱藏式設計因安全風險將“退市”
- 6 悄悄融資百億,滴滴還在做著自動駕駛夢
- 7 無人配送“三國殺”:大廠、先鋒、空降兵,誰更能打?
- 8 豪擲38億歐元!印度塔塔收購依維柯
- 9 9月轎車銷量榜:微/小型新能源領跑,MG4暴增587%,合資車型可圈可點
- 10 均勝電子500億訂單筑牢安全墊,能否復制“比亞迪式”跨界逆襲?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