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線感知算法——比Mobileye更開放的視覺感知解決方案
Mobileye作為ADAS行業的龍頭企業,目前占有全球超過60%的視覺感知芯片市場份額。與此同時,Mobileye一手建立的封閉式視覺感知生態也成為了行業主流形式。有條件的開放和相對收斂的感知API需求,曾幫助Mobileye建立標準化的感知接口方案,并快速將產品推向全球,攻城略地。
但是,時過境遷。隨著當前視覺ADAS功能的持續升級迭代,行業期待出現更加開放的方案,幫助OEM和Tier1打造差異化且更具適應性的ADAS功能。
駕駛場景的復雜性和地域性呼喚開放的解決方案
曾經有一家國內主機廠嘗試基于Mobileye的視覺感知解決方案開發自主泊車方案。項目實施過程中,需要識別停車場入口處的欄桿。但Mobileye的封閉性方案不支持客戶對感知算法進行自主更新,導致開發遇阻。
這反映了主機廠面臨的困境。一方面,Mobileye的視覺感知解決方案依然是目前最成熟的方案,從產品成熟度、項目風險管控和質量管理角度,都有很多優勢,主機廠無法拒絕。整體來講,屬于保守有余,進取不足的態勢。但另一方面,這種封閉方案又像一個黑匣子。因為無法進行差異化和定制化開發,導致性能同質化;況且在本土化的駕駛場景下,無法完全滿足要求。這就限制了主機廠做出更加進取的產品方案,長期以往會降低產品競爭力。
而中國駕駛場景的特殊性,決定了必須有本土化的感知解決方案,才能滿足ADAS/自動駕駛的功能要求。
同時,為了滿足ADAS/自動駕駛對感知的高可靠性要求,也需要更加開放的感知解決方案,例如,如果我們能夠識別更為豐富的目標,更多的語義分割種類,那么我們就可以獲得更為豐富的語義信息,使得各個不同的類別可以做到交叉驗證,例如,路肩、人行道對于可行駛區域的判斷有明確的輔助驗證作用,路側的固定目標,如交通標識牌、路燈等對于定位有很大的幫助。
假設在下雪天,道路被積雪覆蓋,如何判斷路肩在哪里呢?電影《非誠勿擾》里描述了一個對白情節:
“嗨,你來過(北海道),你一定知道公路那兩邊箭頭有什么用?”答:“哦,冬天,北海道的雪很厚,箭頭指示人們不要開出路肩。”
假如我們可以識別公路兩邊的箭頭,就可以推理出來可行駛區域的邊界。感知技術的發展趨勢需要更為開放的解決方案
感知技術的發展,關鍵趨勢可以總結為以下四點:
1、從簡單場景到復雜場景
2、從高頻目標到一般目標
3、從2D感知到3D感知
4、從面向實況的感知到面向預測的感知
所有這些趨勢都使得感知的豐富度和復雜度進一步提升,供應商無法使用一個標準的感知解決方案來滿足需要,開放成為必由之路。
軟件定義汽車時代,車企需要更為開放的解決方法
智能化是未來品牌差異化的核心要素,主要是通過增加軟件功能來實現。軟件的后部署將是大勢所趨,這意味著,多數軟件功能將是在汽車出廠之后交付的,軟件迭代OTA將是新常態。這一趨勢對于出行服務運營商來說尤其重要,各種不同的場景服務需求都需要基于現有車隊的功能,通過不停升級迭代來滿足。
在未來,OEM交付的汽車將不是一個功能固化的產品,而是一個持續進化的機器人,在汽車整個生命周期內,硬件平臺能夠持續支持軟件迭代升級。軟件開發的效率和差異化的功能,將決定這場智能化競爭的成敗。
為了提升軟件開發效率,從系統構架的角度看,服務導向的系統構架(SOA)將成為主流,這需要打造一個全新的感知解決方案,滿足四個方面的要求:高度開放、一致并且完善的工具鏈、擁有強大算力儲備、極強的可擴展性,以滿足不同等級車型平臺的要求。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Works With 開發者大會深圳站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限時福利】TE 2025國際物聯網展·深圳站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7月30日- 8月1日 2025全數會工業芯片與傳感儀表展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研討會】普源精電--激光原理應用與測試解決方案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推薦專題
- 1 9月第四周新勢力銷量,零跑第一,小米第二,理想第五
- 2 悄悄融資百億,滴滴還在做著自動駕駛夢
- 3 誰能搶到座?十大合資品牌狂追新能源“末班車”!
- 4 9月新能源車企銷量公布:比亞迪39.3萬輛,吉利16.5萬輛、零跑6.7萬輛……
- 5 歐洲車市 | 西班牙2025年9月:銷量回暖,中國品牌殺出重圍
- 6 汽車門把手迎來強制性國標,隱藏式設計因安全風險將“退市”
- 7 9月轎車銷量榜:微/小型新能源領跑,MG4暴增587%,合資車型可圈可點
- 8 無人配送“三國殺”:大廠、先鋒、空降兵,誰更能打?
- 9 豪擲38億歐元!印度塔塔收購依維柯
- 10 均勝電子500億訂單筑牢安全墊,能否復制“比亞迪式”跨界逆襲?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