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axi戰事升級!小鵬與特斯拉下重注,蘿卜快跑迎勁敵
北京時間10月11日上午10:00,特斯拉將正式揭秘Robotaxi。
小鵬汽車這邊也有了新動向。有消息稱,小鵬汽車有意擴充Robotaxi團隊,正在高薪招聘有全球一線Robotaxi從業經驗的員工。招聘信息顯示,小鵬汽車招聘的Robotaxi運營總監主要負責整套服務運營服務體系的建設,以推動小鵬Robotaxi業務的落地,還需要具備20-50人的團隊管理經驗,回報不少,但要求也不低。
代表自動駕駛的Robotaxi業務曾經歷過一次高速發展,但隨著資本退潮、商業模式和技術落地難度高、缺乏相關規定支持,許多自動駕駛公司無法盈利,并“優化”員工結構。
如今,自動駕駛和高階智能輔助駕駛技術也已有了質的變化,從原來的規則化路線,轉為了端到端賽道,商業可持續化逐漸明朗。再加上車企這幾年間積累了一定的智能駕駛經驗,開始借助自身優勢發展Robotaxi業務,并招攬人才。看上去,Robotaxi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

(圖片來自小鵬汽車)
理想豐滿
小鵬汽車董事長和小鵬曾給出判斷,稱2026年Robotaxi行業會進入轉折點,現在還沒有達到能力、法規、商業閉環。他透露了一個很重要的消息:2026年小鵬會推出非常有競爭力的Robotaxi,但不會介入運營環節。
結合小鵬汽車公開的招聘信息來猜測,小鵬可能是希望借助Robotaxi領域專業人才的力量,打造一套可行的Robotaxi商業化服務體系,再將業務獨立運營,成立新的Robotaxi公司。

(圖片來自小鵬汽車)
Robotaxi實際上就是自動駕駛技術的主流應用形式,可以理解為“無人駕駛網約車”,由于是無人行駛的概念,Robotaxi的形態相比于常規汽車有顯著區別,比如取消后視鏡、方向盤、踏板等可供人為操作的裝置。
Robotaxi的規模往往比較龐大,十分依賴汽車制造基礎,對年產量也有很高的要求。有分析人士認為,特斯拉Robotaxi的年產規模將會達到200萬輛,比常見的乘用車高出一個量級,而且Robotaxi的成本控制也會是汽車制造商的“高難度動作”。
有報道稱,Robotaxi只需要通過攝像頭和計算平臺就能夠實現自動導航也行駛,不再依賴激光雷達等高成本元器件,馬斯克也認為這都是沒必要的冗余。另外,外界普遍認為特斯拉的Robotaxi,與《馬斯克傳》中刊載的“早期原型車”相似,即兩個座位帶蝴蝶門的超緊湊設計。
目前尚未有任何關于小鵬Robotaxi的信息,小通認為至少不會基于現有平臺改裝。蘿卜快跑等自動駕駛公司的做法是定制專注于無人駕駛的下一代車型。
目前特斯拉自主駕駛的“手”明顯伸得更長,既要推動乘用車的自主駕駛轉型,貨運領域也有推進電動化、無人化的跡象,而小鵬汽車大概會專注于無人駕駛的乘用車。明天的特斯拉Robotaxi揭秘活動,馬斯克可能還將透露更多的車型進展,比如Semi卡車增加FSD自動駕駛功能;全新車型Robovan可能首次亮相,這款車可以容納十幾人,又或者是作為送貨車用,同樣是自動駕駛產品。
但總的來說,小鵬汽車和特斯拉布局的方向是大致相同的,兩者有點“殊途同歸”的意思,發力的起點和過程可能不同,但終點都是普及無人化行駛。

(圖片來自特斯拉官方)
機器人出租車作為未來公共出行的方式,無疑是制造、服務、法規共同推進的新出行方式。但毫無疑問,無人駕駛距離我們越來越近,自動駕駛公司之間的競爭以及造車新勢力的入局,一定會加快商用落地的進程。
蘿卜在前
促成Robotaxi的落地至少需要兩個必備條件。
第一是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小鵬汽車的XNGP在高階智駕賽道當中數一數二,這套智駕系統在2024年有了顯著的進展和更新,從“全國都能開”升級為“全國都好用”,實現了不限城市、不限路線、不限路況的全天候開放,并且不再依賴高精度地圖。
小鵬汽車和特斯拉都是重注純視覺智駕路線的代表,由于不依賴激光雷達輔助,深度學習和處理圖像數據,并將動態、靜態數據轉換為3D空間感知的能力對智駕方案起到決定性作用。在最新的MONA M03和P7+上,小鵬都提供了AI純視覺智駕方案,做到了終身免費和交付即可用。

(圖片來自小鵬汽車)
最新消息指出,特斯拉將請求歐洲、中國和其他國家的監管機構批準FSD(完全自動駕駛能力)的監督版,特斯拉方便認為有可能在今年底前獲得批準。很快,中國的智駕賽道將會迎來一位十分強力的選手。
第二是整車制造,Robotaxi車隊規模龐大,依賴強大的工業基礎,要求車企有足夠的年產能支撐。小鵬雖然不像特斯拉有全球多家超級工廠支撐,但本身的制造能力也不薄弱。為了應對MONA M03和P7+的上量,據說小鵬汽車還計劃加開產線滿足交付。
當然,成熟的解決方案和成本控制手段不可忽視,如果成本過高,影響了Robotaxi投放,將有可能措施搶占市場的先機。

(圖片來自小鵬汽車)
但說起Robotaxi在國內,小鵬和特斯拉并不算是最具代表性的,這條賽道早有選手快步進入,并實現了整套商業模式的試運營。百度Apollo旗下的蘿卜快跑,在這一領域可以算一個十分有參考價值的案例。
在特斯拉發布Robotaxi前夕,蘿卜快跑有大動作,即將發布的Apollo自動駕駛開放平臺10.0,搭載百度最新的自動駕駛大模型ADFM,以及公開進軍海外市場的計劃。
小通還記得,在2024年5月份,百度Apollo就帶來了Apollo ADFM自動駕駛大模型和下一代Robotaxi。告別了第五代車型和規則化的自動駕駛模型,蘿卜快跑也迎來了無人化駕駛的新階段。順帶一提,第六代無人車不僅有換電方案,單車價格還打到20萬元,自動化和成本控制都有顯著優化。
并且,蘿卜快跑的試運營范圍也在不斷擴大,目前已經覆蓋武漢市內多條路線,部分還做到了全程無人接管的真無人駕駛。這還只是第五代方案,端到端大模型下的第六代方案,或許還隱藏著更多的實力。特斯拉正在加緊FSD擴張的步伐,國內的先進解決方案,自然也要把海外市場作為舞臺,與頭部一同競爭。

(圖片來自電車通攝制)
在小通看來,蘿卜快跑Robotaxi商業模式和技術力有許多值得學習和參考的地方,再加上方案一直占據行業領先地位,市場接受度也不低,尤其是在武漢,已經有許多人愿意主動打蘿卜快跑通勤。
自動駕駛實現閉環,運營、盈利模式、產品、服務、監管、市場和法規缺一不可。但對于小鵬和特斯拉在國內市場而言,兩者還不具備普及自動駕駛的條件,還處于“高階輔助駕駛”的階段,相關規定一定程度上會成為Robotaxi普及路上的阻力,但法規跟進之前,小鵬和特斯拉的Robotaxi,還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鋪墊。
智能駕駛的終局
馬斯克對Robotaxi發布活動寄予厚望,他認為自動駕駛出租車將會是特斯拉自9年前推出Model 3以來最重要的時刻。
的確,面臨乘用產品創新乏力的特斯拉,急需一個能夠讓公司市值上升,讓自己在行業中獲得更大影響力的殺手锏,也就是一個震撼行業的新布局——Robotaxi。或許對特斯拉而言,2.5萬美元的純電車型,還不如Robotaxi重要。
但市場對特斯拉的態度相對保守,有分析師認為外界不應該給這場Robotaxi揭秘大會投入太多的期待,擔心最終的發布內容會讓很多人失望。再加上特斯拉有自己的節奏,并不是說發布了就立刻量產投放,畢竟Cybertruck也跳票了許多年,FSD進入國內的節點也尚未確定。

(圖片來自特斯拉官方)
同樣的,Robotaxi這一步對小鵬汽車也至關重要,要在乘用車市場靠高品質和性價比占領一席之地,也要配合自身優勢尋求增長,許多競爭對手暫未發掘Robotaxi,是妥妥的增長點。
小鵬汽車能贏嗎?小通認為希望很大,何小鵬親手打破了“15萬做不到高階智駕”的傳言,用MONA M03證明。自己不僅比特斯拉早一步打造低價電動車,還把核心的高階智駕放到了15萬級別。雖然特斯拉FSD的布局很早,工業基礎過硬,但小鵬的進度并不落后。
小鵬與特斯拉的Robotaxi其實不存在“向左”和“向右”,路線反而有許多相似之處。Robotaxi賽道空間巨大,造車新勢力也有和自動駕駛公司一較高下的機會,因為相比自動駕駛公司而言,新勢力的智駕模型很早就投放到市場,已經“身經百戰”,豐富的道路數據早就打好了基礎。

(圖片來自小鵬汽車)
可能就像何小鵬說的,等到一切準備就緒后,Robotaxi會在2026年迎來爆發期。現在一切還早,只能說讓“子彈”再飛一會吧。
(封面圖來自小鵬汽車)
來源:雷科技
原文標題 : Robotaxi戰事升級!小鵬與特斯拉下重注,蘿卜快跑迎勁敵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Works With 開發者大會深圳站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限時福利】TE 2025國際物聯網展·深圳站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7月30日- 8月1日 2025全數會工業芯片與傳感儀表展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研討會】普源精電--激光原理應用與測試解決方案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推薦專題
- 1 9月第四周新勢力銷量,零跑第一,小米第二,理想第五
- 2 誰能搶到座?十大合資品牌狂追新能源“末班車”!
- 3 9月新能源車企銷量公布:比亞迪39.3萬輛,吉利16.5萬輛、零跑6.7萬輛……
- 4 歐洲車市 | 西班牙2025年9月:銷量回暖,中國品牌殺出重圍
- 5 汽車門把手迎來強制性國標,隱藏式設計因安全風險將“退市”
- 6 悄悄融資百億,滴滴還在做著自動駕駛夢
- 7 無人配送“三國殺”:大廠、先鋒、空降兵,誰更能打?
- 8 9月轎車銷量榜:微/小型新能源領跑,MG4暴增587%,合資車型可圈可點
- 9 豪擲38億歐元!印度塔塔收購依維柯
- 10 均勝電子500億訂單筑牢安全墊,能否復制“比亞迪式”跨界逆襲?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