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Robotaxi將如何進行商業化?
芝能科技出品
隨著特斯拉的進入,Robotaxi的預期正逐漸升溫,所以高盛也寫了一份報告《中國Robotaxi商業化之路》。
伴隨著人工智能、感知系統、算力芯片和政策體系的同步演進,L4級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正以可預見的速度邁向大規模商業化。
在中國,這場變革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城市交通、法規體系、出行模式乃至產業生態的系統重構。
高盛預測2035年中國Robotaxi市場規模將達470億美元,這條通往規模化盈利的道路雖充滿挑戰,但其戰略價值已不容忽視。
01
從愿景到現實:
Robotaxi為何率先在中國落地?

在全球范圍內探索自動駕駛商業模式的眾多路徑中,Robotaxi成為最具代表性也最具挑戰性的落地形態。在中國,這一模式正快速從概念走向現實應用。
根源在于幾方面的獨特優勢交匯:高度城市化帶來的剛性出行需求、政府強力支持的新基建政策、以及網約車行業正經歷的勞動力瓶頸。
根據高盛預測,到2030年中國將有超過10座城市投入運營5萬輛Robotaxi,遠期2035年市場規模將接近470億美元。相比2025年微不足道的540萬美元,這一增長并非紙上談兵。
一線城市北京、上海、深圳等交通資源緊張、用戶對新技術接受度高,同時也是智能基礎設施部署最為完善的區域,為Robotaxi提供了理想的技術驗證與商業試驗場。

與之對應的是,傳統出租車行業正遭遇結構性困境:司機老齡化、營收波動大、運營時間受限。在這種背景下,Robotaxi不僅是技術替代,更是產業效率優化的工具。
中國城市密度高、交通復雜程度大,對自動駕駛技術的挑戰也是“全球最難”,一旦實現規模部署,便具備將中國模式輸出全球的潛力。
Robotaxi是否可盈利,是其能否真正商業化的核心問題。從當前來看,這一命題正在由“不可能”走向“可能”,推動力主要來自兩方面:硬件成本的快速下探與算法能力的指數式進步。
小馬智行的Gen7平臺便是一個典型案例。它通過4顆激光雷達、11顆攝像頭與毫米波雷達構建出全方位感知系統,算力平臺超過1000 TOPS,具備高魯棒性L4級別自動駕駛能力。
曾經昂貴的激光雷達正進入降本通道——從2024年的1萬美元/顆降至2025年的5000美元以下,2030年有望跌破2000美元。其他核心感知器件如攝像頭、毫米波雷達、計算芯片的價格也在以兩位數速度持續下行。

硬件之外,算法正成為決定Robotaxi商業能力的關鍵杠桿。百度Apollo、小馬智行等企業通過真實道路測試與虛擬仿真并舉,建立起龐大的“世界模型”,以提升系統對極端交通場景的響應能力。
以小馬智行為例,其仿真平臺每天可生成數百萬個變異交通場景,大幅降低真實路測需求,加快迭代周期。這一切正轉化為單車經濟效益的改善。
高盛數據顯示,2035年一線城市Robotaxi年營收可達3.1萬美元,而運營成本則從2025年的2.01萬美元降至1.89萬美元。屆時,毛利率有望達到40%,成為可持續商業模式的重要支撐。

02
政策與基礎設施:
構筑Robotaxi運行的地基
Robotaxi要想真正駛上商業化高速路,離不開政策和基礎設施的雙輪驅動。
近年來,中國政府在自動駕駛領域持續釋放政策紅利。早在2022年,“十四五”規劃已將智能網聯汽車納入數字經濟發展重點;2023年,交通運輸部等四部委聯合出臺道路測試管理辦法,明確支持L4級車輛在限定區域開展商業化試點運營。
北京、深圳等城市更是走在前列,開放全無人測試路權、指定商用試點區域、明確事故責任歸屬,為Robotaxi掃清法律障礙。例如,深圳允許Robotaxi在南山區核心區域開展無安全員服務,北京亦莊則提供225平方公里的封閉式運營空間。
技術之外,基礎設施同樣不容忽視。Robotaxi離不開高精度地圖和V2X(車路協同)支持,這類“軟基礎設施”決定了系統的環境理解能力與實時反應速度。目前百度、高德等已實現主要城市地圖覆蓋并接入5G通信,而武漢、長沙等地也在部署智能紅綠燈和路側感知單元,實現人車路協同控制。
Robotaxi普遍采用電驅動形式,對充電網絡的依賴程度更高。截至2024年,中國充電樁總量突破800萬個,超充網絡比例持續上升。部分Robotaxi運營商還與電池更換平臺合作,建立專屬換電站,確保日均運營時間超過20小時,遠超傳統出租車。
Robotaxi在中國,三類玩家正深度交織形成新出行生態:運營商、整車制造商與供應鏈廠商。
◎ 運營商方面,小馬智行和百度Apollo無疑處于第一梯隊。前者已在北上廣深部署超過250輛Robotaxi,累計路測里程超4000萬公里;后者則以Apollo Go平臺運營數百輛自動駕駛車輛,并通過RT6低成本車型(僅2.9萬美元)快速拓展城市覆蓋面。
◎ 車企方面,特斯拉、小鵬、廣汽、本田等正加快Robotaxi布局。特斯拉計劃2025年在德州落地Robotaxi服務,并已將HW4.0作為硬件平臺,小鵬與滴滴合作開發定制車型,力圖實現L4級能力的量產化。
◎ 供應鏈環節則形成高度專業分工:禾賽科技成為全球最大激光雷達供應商,地平線通過征程6芯片提供高算力平臺,韋爾股份為系統提供高清攝像頭解決方案。整個生態鏈協同化趨勢明顯,具備實現快速規模復制的條件。
但這并不意味著“百花齊放”的局面將長期持續。自動駕駛是一場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馬拉松,真正能熬到盈利節點的企業,必然是資本、技術、資源“三力俱全”的極少數。
而當規模化紅利逐漸顯現,頭部玩家也將迎來生態位的躍升,從出行服務商向城市交通平臺演化。

小結
中國Robotaxi的發展之路,既是技術產業化路徑的縮影,也是城市交通智能化的窗口。從技術演進到政策引導,從基礎設施到盈利模型,每一步都在驗證Robotaxi不是“偽命題”,而是“進行時”。
原文標題 : 中國Robotaxi將如何進行商業化?|高盛報告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Works With 開發者大會深圳站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限時福利】TE 2025國際物聯網展·深圳站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7月30日- 8月1日 2025全數會工業芯片與傳感儀表展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研討會】普源精電--激光原理應用與測試解決方案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推薦專題
- 1 9月第四周新勢力銷量,零跑第一,小米第二,理想第五
- 2 誰能搶到座?十大合資品牌狂追新能源“末班車”!
- 3 9月新能源車企銷量公布:比亞迪39.3萬輛,吉利16.5萬輛、零跑6.7萬輛……
- 4 歐洲車市 | 西班牙2025年9月:銷量回暖,中國品牌殺出重圍
- 5 汽車門把手迎來強制性國標,隱藏式設計因安全風險將“退市”
- 6 悄悄融資百億,滴滴還在做著自動駕駛夢
- 7 無人配送“三國殺”:大廠、先鋒、空降兵,誰更能打?
- 8 豪擲38億歐元!印度塔塔收購依維柯
- 9 9月轎車銷量榜:微/小型新能源領跑,MG4暴增587%,合資車型可圈可點
- 10 均勝電子500億訂單筑牢安全墊,能否復制“比亞迪式”跨界逆襲?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