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axi產業爆發來到臨界點,如祺出行股價大漲只是“前菜”?
資本市場總是對市場上出現的新增長引擎抱有濃厚興趣。隨著Robotaxi開啟大規模商業化,美股Robotaxi板塊開始了暴漲模式,今年4月至今已上漲超過60%。而最近,市場的目光落在了港股的如祺出行(09680.HK)的頭上。
作為港股Robotaxi產業的代表玩家,如祺出行(09680.HK)股價已經實現連續4個交易日強勢上漲。截至8月4日港股開盤,如祺出行股價仍延續上漲,一度沖高至13港元。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如祺出行在7月23日公布的“Robotaxi+”戰略掀起了不小的討論。

Robotaxi被視為出行領域的終極形態之一,當下正在迎來商業化拐點。如祺出行以建設者而非僅是參與者的姿態,通過投入基建的新邏輯,給這一萬億級市場的競爭格局注入了不少新的思考。
至少對當下的市場來說,它們對如祺出行的策略表達了高度認可。我們想知道,這種認可發源于什么?又會如何改變未來?
如祺出行與Robotaxi的“互相成就”
8月1日,如祺出行(09680.HK)盤中拉漲11.52%,這已是它連續第四個交易日錄得上漲。
并且,自發布“Robotaxi+”戰略以來,如祺出行股價及市值已累計上漲超25%。資本市場對如祺出行這種青睞,本質上是認可了Robotaxi作為未來出行領域的增長引擎。這一點與Uber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今年上半年,Uber股價上漲近60%,成為標普500表現第七出色的公司,核心原因正是Robotaxi大規模商業化預期帶來的估值提升。

不同之處在于,如祺出行發布的Robotaxi路線,要更“徹底”一些。
一方面,兩家公司確實都正在迅速拓展Robotaxi領域的合作伙伴,通過發揮出行公司在運營方面的優勢,逐步做強為Robotaxi規模化提供服務的能力。但另一方面,只看Robotaxi戰略的細節,如祺出行的布局已超越了“運力規模拓展”:
如祺出行的“Robotaxi+”有三大核心要點:首先,未來5年將Robotaxi運營覆蓋至100個核心城市,展現出宏大的戰略布局;其次,推動10億級投資計劃,建設行業首個聚焦Robotaxi大規模商業化落地的運營基礎設施網絡;最后,構建覆蓋100個核心城市的Robotaxi三級運維網絡,形成可支撐每年10萬輛Robotaxi線下運維的綜合能力。

我們知道,全球Robotaxi產業從大的方向來看,其實僅存在兩大路線:特斯拉等車企主導的“車企派”,從車輛本身和技術出發,運營Robotaxi;以Uber和如祺出行為代表的“平臺派”,主要靠整合產業鏈上下游資源,合縱連橫推動Robotaxi商業化。
然而特斯拉股價表現不佳、Uber股價的上坡路,乃至當下如祺出行被市場看好,其實都說明,市場早已意識到平臺們掌握的用戶資源和運營能力,才是當下Robotaxi落地更有價值的支撐。

從這個視角出發,如祺出行的“Robotaxi+”戰略正在優勢上繼續做加法:新的戰略高度滿足了規模化落地、運營持續性等方面的要求。
前通用汽車高管Mark Reuss認為,“自動駕駛的瓶頸從來不是技術,而是運營。”數據顯示,Uber的算法能將空駛率控制在12%以下,而傳統出租車行業高達40%。Uber的全球出行調度和運營經驗是自動駕駛公司推進Robotaxi發展最稀缺的資源之一。
那么,正在做加法的如祺出行,是否能在運營經驗的基礎上,在具備和Uber類似優勢的基礎上,在中國市場取得更好的落地成績?答案是肯定的。
Uber珠玉在前,未來不容小覷
中美兩國作為Robotaxi發展的前沿國家,雙方的商業化落地路徑既有共性,也有差異。
Uber的成功主要依靠上下游聯動、多維度合作,聚焦輕資產平臺化的未來。簡單來說,借“他山之石”來“攻玉”。
近期,小馬智行、文遠知行等中國自動駕駛企業也紛紛與Uber達成合作,共同踐行Robotaxi的未來。比如蘿卜快跑就在7月15日官宣計劃接入Uber全球網絡,文遠知行則獲得了Uber的投資,回報則是雙方計劃在合作中將Robotaxi服務覆蓋全球15座新增城市。
而如祺出行作為可以類比的Robotaxi玩家,則具備三大核心優勢——既有和Uber類似的地方,也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差異化特色。
首先,網約車與Robotaxi雙輪驅動的商業模式,既能提供穩定現金流,又能獲取長期成長紅利。如祺出行去年的營收達到24.63億元,注冊用戶數量同比大增45%,擴張潛力逐步顯現。這種模式類似于Uber,高盛分析師們認為,和特斯拉那種孤軍奮戰的路線相比,網約車平臺化的拓展思路更利于捕捉Robotaxi的成長機會。

其次則是產業鏈生態布局的影響。如祺出行本身就擁有廣汽、騰訊等重量級股東支持,以及與小馬智行等自動駕駛技術公司的深度合作。在國內,這等同于它同時在技術獲取、車輛供應、運營效率等方面掌握了獨特優勢。
而最關鍵的則是如祺出行的新戰略,這一點和Uber的路線存在明顯差異——按照前文提及的戰略細則,如祺出行在某種程度上試圖建設類似“行業水電煤”的基礎設施。
一方面,我們可以認為,這種建設是為了更精準地服務于Robotaxi車隊。因為網約車平臺原本的服務對象是“人+車”,而Robotaxi平臺的成本重心會轉移到車。如何更高效低成本地解決Robotaxi車隊的問題,關系到未來的盈利模型能不能更優秀。
另一方面,Uber借合作伙伴之手投入的資源主要還是聚焦自己,但如祺出行不僅僅是在運營服務中加入Robotaxi業務,而是正在轉型為運營整個Robotaxi生態的平臺型企業,它的基建網絡是計劃向所有符合監管的L4級自動駕駛車輛開放的——甚至包括競爭對手的車輛。此時,再看Uber只開放軟件平臺的做法,更能感受到如祺出行把自己徹底升級為Robotaxi未來平臺的決心。
Robotaxi平臺有重要投資前景
從投資角度看,市場認可如祺出行的戰略,認可的恰恰是這種商業模式升級的邏輯。很少有人注意到,如祺出行自誕生開始,就建立在一個復合的產業生態系統之上,從時間來說甚至早于Uber。靠內部產業磨合加上對外落地經驗,它的實際落地效率有可能還要優于Uber主要依靠對外合作的落地方式。
從商業化角度看,大規模商業化運營帶來的規模經濟效應,是Robotaxi跑通盈利模式的關鍵。而如祺出行通過前置資產布局去滿足Robotaxi未來運營需求,實際上是將補能、維保等潛在問題直接解決在運營流程的頭部,這將大幅減少實際運營中遇到的麻煩,降低日常運營成本。

這是典型的“前置投入”思路,在科技產業中屢見不鮮。它當然會影響市場早期對企業的估值,但就像私募大佬Bill Ackler在致投資者的信中評價超前投入的Uber:“現在買Uber,就像2015年抄底亞馬遜。當年沒人相信電商能盈利,但現在呢?”
而且,這方面的布局聚焦的是Robotaxi在城市運營中的問題,疊加如祺出行豐富的運營經驗,未來與各地合作推廣Robotaxi的過程無疑將更加順暢。
截至2025年6月底,如祺出行平臺運營的Robotaxi運力已超300輛,服務覆蓋廣州南沙、深圳寶安、南山以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運營站點超4,000個,自有車隊安全運營超400萬公里。以廣州南沙為例,2025年上半年Robotaxi訂單量同比增長超過480%,充分展示了其Robotaxi業務的強勁增長勢頭。
同時,如祺出行在今年6月剛剛再次取得全國網約車平臺運營合規率第一的成績,它也是歷來獲月度訂單合規率第一次數最多的出行平臺。這樣一個可靠的合作伙伴,加上能解決實際問題的Robotaxi基建,會大幅提升地方和用戶的信任度。
從長期視角評估,如祺出行這套布局對應的是專業化、標準化和可開放應用的Robotaxi體系。

高盛2025年5月的研究報告預測,中國Robotaxi市場將經歷爆發式增長,至2035年市場規模將達到470億美元,相比2025年增長近700倍,超過25%的共享出行運力將由Robotaxi貢獻。要解決新模式快速增長帶來的運營摩擦問題,以及未來大比例Robotaxi運力的日常運營問題,都需要這樣一套體系。
市場看到了問題,也看了如祺出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它們最終認可了這套方案的價值,也認可了如祺出行的前景。未來,從增量收入到盈利模型的改善,如祺出行還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因為它在為Robotaxi產業發展出力的同時,也自然改變了自身的站位。在Robotaxi商業化的關鍵窗口期,如祺出行的前瞻性和務實心理正幫助它構建面向未來的競爭壁壘。當下,或許是理解并把握這一長期成長機會的良好時機。
來源:港股研究社
原文標題 : Robotaxi產業爆發來到臨界點,如祺出行股價大漲只是“前菜”?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
最新活動更多
-
11月27日立即報名>>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Works With 開發者大會深圳站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限時福利】TE 2025國際物聯網展·深圳站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7月30日- 8月1日 2025全數會工業芯片與傳感儀表展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在線研討會】普源精電--激光原理應用與測試解決方案
-
精彩回顧立即查看>> 【工程師系列】汽車電子技術在線大會
推薦專題


分享










